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一、动因
过去十年以来,AI一直是热门技术话题,但生成式AI,尤其是2022年ChatGPT的出现,使大模型、GAI成为全球头条新闻,并掀起了前所未有的AI创新和采用浪潮。2024年国内也有多个大语言模型落地。
2025年初,DeepSeek引发的关于GAI乃至AGI的讨论和应用浪潮势头甚至超过了前次。在DeepSeek冲击波中有几个广为提及的高频词,一是技术优势,如在模型性能与成本控制上的颠覆创新,又如较之于其他同类产品,支持本地化部署等;二是开源,训练成本较低,与闭源且成本高昂的其他大模型形成鲜明对比;三是国产,国产AI首次在效果上达到全球领先水平的代表;四是深度思考,DeepSeek-R1接近人类的思考和表达逻辑,中文处理能力反应能力强,有人味有幽默感,出现了大量的趣味锐评。
这几个高频词也恰恰折射了DeepSeek冲击波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模型产品的硬实力(技术优势)、友好通用低成本(开源)、内部唤起的家国情怀及外部产生的竞争焦虑技术威胁地缘竞争等(国产)、好玩好上手易互动(深度思考)。从传播视角来看,上述因素完美契合报道和传播各项要素,因此在短时间内迅速成为热点议题。
课题组对DeepSeek相关的国内外新闻报道情况做了一个初步梳理,发现在这次DeepSeek报道热潮中国内相关报道启动较晚,在模型发布初期,国外媒体反应迅速,针对中国AI的开源模式突出发展亮点,并聚焦于中美竞争态势,而国内媒体初期则以集合总结国外主要媒体报道为主。及至模型正式发布阶段,DeepSeek的技术突破引发全球关注,国内外媒体几乎同步捕捉到其技术突破的价值,形成热度共振。
二、影响
人工智能飞速发展,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成为各行各业新质生产力建设的关键要素,这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也将对新闻传播领域产生巨大变革和影响。
一是推动并加速新闻传播实践的全流程变革,同时对新闻理论的深化与发展产生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针对新闻传播领域提到的最重要的“推进”有三项。其一是第38条:“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其二是第40条:“整合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职能,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其三是第41条:“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DeepSeek所代表的正在快速发展中的人工智能技术对这三重推进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大模型的发展,一些媒体机构开始向大语言模型开发者做内容授权。全球范围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新闻采编、内容审核、媒介发布等诸多场景中开始应用,已经多有媒体机构测试,DeepSeek在数据收集、分析整理、交叉查证、写稿、创作、编辑、制作方面均有所长,可以说,AI正在加速新闻业的全流程发展,进而重新定义新闻业工作流程和生态。同时AI时代,智能系统既是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又是社会的基础设施,智能机器作为异质主体的介入,在新闻传播理论层面将引发对经典理论的再思考以及多面向的理论探讨。
二是人机交互趋于常态化,进而引发信息获取和舆论形成方式发生深层变化。
互联网时代正在向智媒时代过渡。在信息获取和舆论形成上,缘于智能机器在对话属性上进一步向人类靠近乃至超越,对话的场景增多,对话的体验更好,而价格则逐渐走低,意味着人机对话的应用也将更普及;由此也必将引发信息传播模式和舆论引导方式的变化。多项调查都佐证了这一点:民众获取信息的需求和行为模式正在发生巨变,尤其在青年群体中,人工智能正在取代以往的社交媒体和搜索引擎成为信息入口:超过90%的年轻人已经体验过AIGC产品或功能,AIGC已经悄然渗透进Z世代的日常生活。同时,中国居民和企业在生成式AI的应用上处于世界前列。2024年7月5日,日本总务省发布的《信息通信白皮书》显示,中国有56.3%的居民使用生成式AI,远超美、英、德及日本,同时,中国企业使用生成式AI的比例为84.4%,仅次于美国的84.7%。这一应用态势意味着中国将更早更快遭遇生成式AI的冲击和影响。
DeepSeek的开源、免费、快速、深度思考及人性化输出都使得人机交流更为自然、轻松、便捷,加之各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和部署,如家电、媒体、互联网、新能源等行业接入DeepSeek辅助日常工作及产品智能化升级等等,外部世界的基础设施在快速进入智能化阶段,不远的将来,人工智能体(AI Agent)将是未来信息的新入口。所谓智能体是代表人类独立行动的AI,其目的是让用户实现与AI终端的自然交互,逐步取代网页和APP,成为用户自然语言交互超级入口第一入口,帮助用户完成复杂任务。这也与各类AI技术正在创造的智能环境密切相关,2024年就有斯坦福人工智能专家提出智能体将推动AI取得巨大进步,甚至有可能超越下一代基础模型。
笔者一直觉得,个体的信息获取方式、人际交往形态、物质消费渠道这三方面的变化是日常生活变化的征兆,而日常生活的改变则是社会大变革的开始,由此而来的就是社会结构、社会形态的变革。AGI技术如何影响进而改变社会,如何充分发挥AGI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角色,都是我们需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由此带来的风险与挑战也不可避免,有几方面尤其值得重视:
风险和挑战之一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使用人群呈现出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低龄化的态势。这也与当下Z世代作为数字原生代对于数智技术的高接受度相关。
风险和挑战之二是需要高度警惕“AI幻觉”,这也是我们在人工智能特别是大模型发展以来谈论较多的一个风险,“AI幻觉”指的是人工智能(AI)会生成貌似合理连贯,但与现实或已知数据不符合或无法验证的内容,“AI幻觉”不仅会造成“学术垃圾”带来“知识偏差”,还将影响科教乃至社会生态的良性发展。从目前的各方测试来看,在合适运用提示词的前提下,基于DeepSeek的深度思考及人性化输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虚假信息或不可查证内容的出现比率,但只是基于多重前提下的适度降低,对于在“深度思考”标签下似是而非的观点和内容输出同样需要加以警觉和防范。
风险和挑战之三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速度快应用广影响深,错失治理窗口期弥补成本高,对相应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新闻传播领域而言,在接受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的同时,也成为人工智能风险生成、扩散和演变的关键场域。这对新闻真实、意识形态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网络舆论治理等等都提出了新的、更大的挑战。在“一体化管理”中要特别关注智媒时代通用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态势,重视人工智能因素为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管理带来的新变量。既要发挥新技术带来的优势,创新主流意识形态内容表达机制,守好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同时也要注意进行动态优化韧性治理,既需要提升新闻工作者的数智素养,完善新闻业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伦理、规范,又需要打造风险应对技术体系,管控好潜在风险。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张赛
新媒体编辑:宗敏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