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生活在低处》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内容、语感,以及作者对于输出内容的精准把控,都是我喜欢的。
这大概也是因为在我的视界里,作者胡安焉与普通生活更融合,他的作品读起来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似度更高,更容易产生共鸣。
这世界上伟大的作者有很多,伟大的作品也数不胜数。可是我没有能力读懂所有伟大的作家。每个人的阅读,都会是选择性的。而我大概率会选择试着去读懂那些距离我更近的人。
当然我说的这个距离更近,有一部分是阅读者本人的感受,没有标准。如果选书的时候只参考一个作家的成就是不是被世人推崇,作品是不是世界名著,那我一定会错过太多精彩的。而过于随意的翻书对于我这样初级阅读者确实非常舒服惬意,我自己的体验感受理所当然就成了自己的选书标准。
年轻的时候读一本书,还想着要尽可能的去读懂伟大。但我发现真做不到,太难了。换句话说,我看不懂我认知世界以外的东西。除非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把自己的眼界提高了,悟性提升了。
再后来,几乎不怎么挑书,就凭第一感觉翻开几页看看,觉得能读下去就继续,觉得距离自己很远,那也无所谓,就合上放一边。这也是我对自己做这件事的一个让步或者包容吧,不较真儿,也不固执,更多的是踏踏实实去享受读书的过程。
其实有的时候读书速度很快,囫囵吞枣,似懂非懂。不过也不得不承认即便是这种情况,我还是会对有些书更有感觉。同样的吞枣,最终被我抓取到的东西却分明会更多。当然也很显然,就是只有读这样的书,阅读这件事才能持续下去,而读下去又是我获得新知的一个重要前提。这是一个不断向前推进,不断向前滚动的过程。
其实你说读书有用吗?如果非要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为现实生活创造价值这个角度评价。那就是没用的。至少我读过的书从来没有帮我赚到一分钱,从来没有解决过我实际生活中任何一次有关柴米油盐的困窘。
可是呢,你要问我,往后余生都不再读书好不好?我想我不会接受。但凡生活能过下去,但凡我们不用特别为温饱发愁,那读书就是要排在其他娱乐的前面,一餐素食一杯淡茶足以,那生命中还有许多没被填满的时光怎么打发呢?就读书呗,我还是相信开卷有益这句话。茶饭是身体养料,书写是精神食粮,挺好。
我以前还爱学说一句话:人丑就该多读书。
之所以对这句话印象这么深刻,就是因为曾经对自己的“丑”,不能接受,怨怼之心蛮重,就会更渴望自己是一个完美的人,以为世人皆爱完美,而我想要世人之爱吧。
随着年纪的渐长,生活磨砺的增多,或者也是人生经验的丰富吧,把这件曾令我无限悲伤的事放下了,释怀了,不再那么敏感,那么执着,那么不肯放过自己。于是这句话就跟着从我的语库里慢慢的靠后,慢慢的沉底,再后来没有特殊的原因,便再也不浮现出来。
我其实应该感谢这句话带给我的那种推动力。那是一种想要用读书去弥补自己的不完美的心理,是呀,不是有短板吗,那我修个长板出来,当做自己在世的铠甲。若你要问我实现了吗?我觉得对于现在的自己来讲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现在从不为这件事纠结了。
我读书就是因为我想读书,没有其他附加条件。我很少买纸质书,这个习惯的养成,首先是因为很久以前生活所迫,舍不得花那笔钱,后来慢慢的有就会接触到了了各种非纸质渠道,我开始关注电子书,买阅读器,直到现在的手机端电子书会员……这也是一个递进式不断向前推进滚动的过程。
人总是会这样吧。在自己走着的那条路上,不断的去磨练自己,想尽各种办法,运用各种招式向前滚动,向前爬行,向前走,向前跑,甚至向前跳……总之,不论你选择哪种方式,你都不可能再回到你的起点。
所以那还计较什么呢?就是读想读的书,去想去的地方,记录琐碎的生活,享受这份平庸,也欢喜这样的日常,美丑皆常态,不是挺好吗?
晚安,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