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全面优化旅游市场秩序、提高旅游营销效果、提升旅游体验,已经成为释放旅游消费动能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可以也必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春节假期,面对客流短期激增、旅游数据增长、产品体验需求增加等难题,各项解决方案充分发挥作用,积极为文旅市场保驾护航,有效提升游客体验。在科技赋能、需求驱动、融合创新等趋势下,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树立典型、榜样带动模式,围绕旅游消费的痛点、堵点、难点等问题开展了系列工作,各地文旅部门及行业企业积极响应、持续发力,取得了丰硕成果。前不久正式发布的2024年全国智慧旅游十佳解决方案和二十个优秀案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些典型案例的发布,一方面体现了文化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科技赋能文旅发展,积极推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创新,不断改善让游客放心、舒心、安心的旅游环境的坚定决心;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营主体充分利用巨量旅游市场规模,积极推动新质生产力在旅游领域的应用,不断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持续提升旅游体验感、便利性、舒适度的努力。
当前,在经济社会发展“多期叠加”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科技创新效能持续释放,旅游消费作用日益凸显。如何全面优化旅游市场秩序、提高旅游营销效果、提升旅游体验,已经成为释放旅游消费动能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可以也必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有效落实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前提就是在“游”的愉悦体验中融入“文”的核心要义。然而,在旅游消费的实际体验过程中,人们未必能在感觉“有意思”的同时感受到“有意义”、在感觉“有趣”的同时感受到“有料”、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高质量、沉浸式的旅游解说服务以及及时性、个性化的行程推荐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此次有多个智慧旅游解决方案很好地回应了这方面的实际需求。
无论是基于“3A”技术(AI、AR、AOA)的高端智能导览方案,还是多消费场景的文旅智能体服务入口,都能“想游客之所想、急游客之所急”,积极探索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高效便捷地提供实时互动、智能问答、个性推荐、产品预订等服务,显著提升旅游体验。
未来,如果能进一步优化智能耳机、文旅大模型以及其他内容供应商之间的结合,极有可能会围绕高质量解说、个性化内容、沉浸式环境、便捷性使用等推动一场旅游解说系统革命,从而更好满足游客的情绪价值需求,在提供更具持久性的情感价值、认知价值、认同价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让旅游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成长方式。
当然,在当前使用中,人工智能在旅游行业的应用未必能够达到人们的期待,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能力,任何个人、企业、目的地都不应忽视人工智能重构旅游业的时代正在到来。
入境旅游是我国深化国际人文交流、优化外部发展环境的重要桥梁和渠道。这也是我国大力推动签证政策放宽优化、持续改善入境旅游环境的重要原因。随着旅游成为人们美好生活新期待,民生产业、幸福产业的新定位要求全行业尽最大努力保证不同人群的旅游获得感,尤其是保障特殊人群旅游消费的可得性、便利性。
所有旅游相关政策优化调整的检验标准是游客数量的增长和满意度的提高。如果这些积极的入境政策和便利化举措不能与其他政策及服务环境形成有效协同,就无法有效释放政策效能;如果没有围绕特定人群的特定需求出台具体的配套举措,民生产业、幸福产业的发展目标就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智慧化技术手段快速有效解决入境政策以外的消费痛点、尽最大努力减少消费过程中繁复环节,是能否将政策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发展优势的关键。
在这方面,无论是入境游景区融合平台方案还是特殊人群入园解决方案,都能够有效解决预约和支付不便、护照信息读取麻烦以及公共数据授权、在线身份认证等环节的问题,切实满足了入境游客的需求,充分释放数据要素在便捷服务中的价值。
未来,如何进一步从他者视角进行换位思考,发现旅游消费中的共性问题,尤其是如何构建面向不同时间、不同场景的个性化旅游产品推荐机制,充分挖掘特定客群的碎片化旅游消费潜力,如何进一步打破数据孤岛尤其是公共部门的数据孤岛,真正推动大数据从大规模数据转变为高能数据,是必须破解的难题。只有这样,才能让技术更加高效地服务于人、服务于行业高质量发展。
大数据赋能下的市场治理精细化、营销精准化、服务精心化、体验精致化将有力推动新时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虚拟技术旅游体验项目化、大模型支撑下智能体普及化将极大地改变旅游业发展格局,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或将把智慧旅游推向新的高度。
当然,在体验感方面,虚拟旅游项目的故事性、角色化、参与感、仪式感、沉浸感以及休闲化设计,综合性运营,社交化氛围的营造等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消费级应用、轻量化场景、精确化呈现、通感化体验、垂直化发展等方面也有待进一步深化。同时,在智慧化设备配置与智慧化内容生产、应用性场景适配之间的有效协同以及中小企业与大企业踊跃参与的共生格局建构等方面还需务实推进。
当然,无论科技赋能旅游发展到什么程度,始终要坚持的是,技术要为人的体验提供更多可能,而不是让人被动地服从于技术。这才是智慧旅游发展的应有之义。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
来源:中国旅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