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青少年计算机教育事业起步,踩在了一个几乎与国际并驾齐驱的风口上。
1983年12月28日,杨振宁回国访问,受到邓小平的接见。杨振宁提到中国的少年班,认为这批人如果选择专攻软件领域,未来的发展潜力将是不可估量的。
随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决定于1984年正式开办计算机软件专业少年班。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推动下,我国计算机事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杨振宁(嘉宾席左二)与少年班学生座谈
来源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院
1984年,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一楼。13岁的李劲,被选拔来表演一门新技术——计算机。
按照既定安排,李劲与另一名孩子首先操控屏幕,展示出中英文“热烈欢迎”字样。紧接着,他们启动了一个机器人,只见它张开嘴巴,唱起了那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
最后,一枚身上标着“中国制造”的火箭在屏幕上缓缓升起,几个大字跳出来:“中国,飞向宇宙!”
整个过程3分钟,表演很顺利。前来视察的邓小平,非常高兴,在离开之前,声音响亮地说道,“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邓小平在上海观看小学生操作计算机
来源 | 新华社
这句话,迅速被媒体报道出去,改变了很多人的一生,也包括当时只有13岁的李劲。
李劲是中国最早接触计算机的一批孩子之一。小学时,他就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国第一届儿童计算机程序设计比赛中,李劲崭露头角,获得了第一名。
后来,李劲几乎在每一个市级举办的计算机竞赛中都获了奖,并且全部都是第一名。邓小平的话,对他产生了莫大的鼓舞,也加深了他对计算机的兴趣。
由于表现突出,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李劲从高一连跳两级入读清华大学。清华大学非常重视这个人才,为他量身定制了一个“3+2”培养计划,即三年内读完五年本科课程,再用两年拿到本应三年才能拿到的硕士学位。
在校期间,李劲的生活轨迹几乎固定于教室、食堂与寝室之间,形成了不变的“三点一线”。他通过交叉学习的策略,每年同时挑战两个年级的课程,遇到课程时间冲突时,便自学弥补。就这样,他以惊人的速度在两年内完成了原本需要五年的本科课程,比学校为他定制的加速计划还提前一年达成目标。
1994年,年仅23岁的李劲博士毕业,随后前往美国洛杉矶的南加州大学深造,进行博士后研究。两年后,他又去到夏普实验室工作。1999年,李劲毅然选择回国,成为北京中关村希格玛大厦内微软中国研究院的一员。
从此,李劲以学者专家的身份正式从事国内最顶尖的计算机科研工作。他改进了微软Azure存储技术,加深了存储器的记忆功能;研发了P2P技术,方便人们更便捷畅快地收看点播视频。年过四十后,他又将目光转向人工智能领域,亲手架构的“钱江源平台”,已成为国内顶尖的信息平台。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李劲博士
来源 | 华为云
如今,作为“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的亲历者与见证者,李劲已从当年的少年成长为新一代计算机大师,在这条跑道上继续奋力前行。在他身后,更多青年才俊也已接过接力棒,续写着中国计算机事业的辉煌篇章。
参考资料:
[1]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OL].人民网,2019.10.30.
[2]1978:小荷初露,与时偕行[OL].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院官网.
[3]“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亲历者李劲博士,悄然影响一个时代[OL].华为云,2020.3.11.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