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全球会展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历经 “七上七下” 生死劫,终成世界高能物理 “顶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4-25 08:23:08   浏览次数:1  发布人:e3ec****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编者按1983年4月25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正式立项。从立项到完成,项目因为各种原因经历了“七上七下”的坎坷。然而,老一辈科学家们没有放弃,他们总结经验和教训,坚持不懈、努力探索,终于找到一条符合国情的高能加速器之路。 1986年,谢家麟(中)、叶铭汉(右)陪同杨振宁(左)参观BEPC模型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这张照片记录了中国高能物理研究发展历程中的一个珍贵瞬间,照片中的三个人分别是谢家

    编者按

    1983年4月25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正式立项。从立项到完成,项目因为各种原因经历了“七上七下”的坎坷。然而,老一辈科学家们没有放弃,他们总结经验和教训,坚持不懈、努力探索,终于找到一条符合国情的高能加速器之路。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86年,谢家麟(中)、叶铭汉(右)陪同杨振宁(左)参观BEPC模型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这张照片记录了中国高能物理研究发展历程中的一个珍贵瞬间,照片中的三个人分别是谢家麟(中)、叶铭汉(右)和杨振宁(左),他们专注并且满脸笑意地看着面前的模型。这个模型正是我国首个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模型。

    1983年4月25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正式立项。仅用4年时间,中国科学家就以令国际同行惊讶的速度完成了BEPC的建设,并成功实现“对撞”,使其成为世界上能区2.2~2.8GeV范围内亮度最高的对撞机。

    然而,这一天的曙光背后,是长达几十年的曲折与坚守——从“七次下马、七次上马”的坎坷到国际合作的智慧博弈,中国科学家用信念与智慧在科技长河中写下了壮丽篇章。

    七“下”七“上”

      1972年8月,一封由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原副所长张文裕等18位科学家联名撰写的信件送至周恩来总理案头。信中写道:“发展高能物理必须建造高能加速器,建议建立我国自己的粒子物理实验基地。”

      彼时的中国,高能物理领域几乎是一片荒漠。1972年9月11日,周恩来总理复信张文裕、朱光亚,对高能物理研究和高能加速器的预制研究工作作出指示:“这件事不能再延迟了。”

      然而,这条路远比想象的艰难。我国研制高能加速器的计划,从1956年开始,到1979年底,经历了六次下马,七次上马。

      1980年底,我国国民经济调整,中央决定“八七工程”下马,这是我国高能加速器计划的第七次下马。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80年“八七工程”停滞后,高能物理学家们一起研究方案调整问题

    来源 |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虽然邓小平提出“高能物理不断线”,但大家对下一步的工作仍十分担心,“八七工程” 的1.2亿元预制经费,只剩下约9000万元。

    抉择时刻

    在这个关键时刻,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伸出了援手,他决心帮助中国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高能物理的道路。

    1981年3月,他在费米实验室召开了一个非正式的工作研讨会,中国科学院派高能所的朱洪元、谢家麟前往美国洽谈。

    桌上摆着两个选项:一个是由高能物理所所内商定5GeV质子同步加速器,另一个是美国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所长潘诺夫斯基提出的建造2×2.2GeV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议。

    与会者大多数认为,这样一台正负电子对撞机,能量不是很高,规模适中,可以做国际前沿的高能物理研究工作,而且兼有同步辐射应用。在当时经费限于9000万元的条件下,是中国仍能在高能物理方面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极好方案,十分适合中国国情。

    但是,这个提议在国内引发了争议。“国外专家估计,造价不到2000万美元(按当时的汇率恰好为9000万人民币)。但中国的国情不同,造价将是多少?”“对撞机技术困难,中国在加速器技术方面很落后,能做出来吗?”“中国对大工程的管理缺少经验,能管理这个尖端工程吗?”

    方案一直讨论到1981年底。经过多次广泛组织国内科学家展开论证和调研,反复对比权衡两条路线的优缺点,最终确定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的方案。

    “对撞”之光照亮未来

      1984年10月7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破土动工。这一天,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工程奠基,标志着中国高能物理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然而,工程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当时,中国在加速器技术方面相对落后,对大工程的管理经验不足。面对这些困难,科学家们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他们凭借着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对国家的责任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在建设过程中,所有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提倡节约,不讲排场。所领导和工程领导的办公室,就用原有的房间,不加任何装修,一般在十几平方米以内,也没有按级别分配多大面积的办公室。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工人们正在仔细安装电子直线加速器第一节加速管

    来源 |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1988年10月16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实现正负电子对撞。这一刻,标志着中国高能物理研究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在高能物理领域的崛起。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第三代北京谱仪(BESIII)

    来源 |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依托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我国高能物理研究蓬勃发展,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为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生物医学、资源环境、微电子及微机械技术等多学科应用研究提供了先进的实验平台。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及其重大改造工程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项共7项,包括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荣获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荣获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立项、建设和运行,是中国高能物理研究发展的一个缩影。它凝聚了无数科学家的心血与智慧,展现了科学家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推动了中国高能物理研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使中国在世界高能物理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齐心协力建设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OL].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2018-10-15.

    [2]中国首个大科学装置诞生记[N].中国科学报,2024-03-25.

    [3]从BEPC到CEPC[OL].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2018-10-16.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e3ec****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All Rights Reserved.